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從大公司到創業小公司:尋找主題的心路歷程

2015 年九月,我離開了待了 3 年又 11 個月的 Yahoo ,跟著前老闆創業的夢想,加入了他的公司,成為第一號員工。

五個月過去了,雖然目前還沒有什麼說得上的進展,但是中間心路歷程還是紀錄一下,留給未來的我。

大公司的開發模式


大公司和小公司果然不一樣。

在大公司有做不完的案子,業務、營運、企劃都有一大堆讓產品更好想法、一大堆新功能、一大堆客戶的建議,希望工程部門能夠接受他們的想法幫忙把東西做出來。但是工程師就這麼些人,這樣海量的專案不可能做得完,所以要有人篩選。所謂篩選,其實是無盡的會議,來評估每一個案子未來效益如何,機會成本如何,值不值得捨棄其他的案子現在就做下去。

未來的事情尚未發生,沒有人知道東西做出來是不是真的可以達到指標,我們只能在平行時空裡面用最嚴謹的邏輯持續辯證,排除可以看得到的問題。再加上部門多人多意見多,團隊合作就是妥協的藝術。但是產品一旦妥協變更需求,就又跟當初想更不一樣,至於最後達成的成效,就只能求神拜佛,上線前一天就跟選舉投票前一天一樣,民調都只是參考用,希望投票當下選民能把票投給我們。

但無論大公司小公司、有雄厚資本的外商、或是純自幹的個人 SOHO 族,其實這就是產品誕生的過程,產品尚未存在這個世界上,在還沒做出來以前沒有人知道結果,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上線前準備到最好。

但是天底下哪裡有這麼好的事情,東西初次做出來就是使用者要的。如果人們能夠通靈知道使用者心理在想什麼,要做到什麼程度他們才會願意掏錢,那必定存在一間公司永遠賺錢,獲利不會衰退,可惜世界上沒有不會衰退公司。身為人類我們只能從種種數據中看到使用者的反應如何,是不是有符合使用者的心但目前只是轉換率還不高,如何用方法提升使用者的轉換率於是再下去修改下一個版本。

好的產品就在這麼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當中越來越好,最後達到 MVP,出現神奇的瞬間,服務就起來了。

如果你在心態上只是要當一個安穩的工程師,那麼上述一切就會與你無關。而這是在大公司的環境裡面,被無數多的案子雜事的壓榨凌虐之下,極有可能萌生心理上的小確幸。

小團隊的開發模式


到了小公司,什麼都不一樣了。

以前大公司的案子你都玩不起,我們公司就這麼兩三個人,資金是燒老闆自己的儲蓄,可能案子沒做完,資金就燒完了。

我們也沒有操作一個產品上線並且真正面對客戶的經驗,也不懂得行銷。作為一個工程師,學習工具對我們來說相對容易,甚至我們可以把工具再自幹一個出來,但是就是不知道怎麼用,這就是悲慘的地方。

最後,你要做什麼主題?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有案子排隊硬擠給你。要自己想什麼東西有機會,什麼東西可以進去做,做完了以後拿不拿的到錢,可以讓公司活得更久一點,這個東西可以活多久?這種感覺像是雖然你是工程師,但你知道現在的資金夠你幾個月可以活,你投資未來幾個月自己的時間去創造了某個東西,是不是可以養活接下來的你。而以前我們的基準是去想產品利用這個工法是否可以準時上線,會不會只有這麼短的時間結果下不了班。

但是這並不代表你會永無止境的加班,反而這能讓你更有效的投資你的時間。你能計算出做這件事情報酬會是什麼,時程上的成本會是多少,風險能不能承擔。能了解自己投入的每分鐘的產值很有一種踏實感,因此也更能使用自己的步調前進,壓力也不會這麼大。

當然,這是人少的時候才會需要思考這些事情。或許人一開始便多就會變回以前大公司的模式,但是公司文化也會影響整個開發的思考模式、節奏與感覺。

我和我老闆都是大公司來的,一開始我們身上都帶有那種大公司處理事情的態度以及想法。但很快的我們發現憑我們兩個人玩不起這樣規模的專案。於是我們從小網站開始做,驗證自己的想法與觀點,學習最新以及開源的技術,行銷的技巧,怎麼做 landing page 下下廣告之類的。用以前的模式比喻,就是拿真的錢去玩 Hackday,但是這個想法做出來以後必須要能夠讓公司有機會活得更久。 

在這過程裡面,我有看到老闆思維上的轉變,少了那麼一點大公司的氣息,對產品的觀點卻更敏銳了。
 

挑選主題


我們團隊目前還在尋找想法和方向,有的時候閒聊想到一個新的想法就會開始進行辯論,討論這個想法有沒有機會幫公司賺錢,一辯論就兩三個小時過去了。

這一兩個月,我也早早下班,私底下想了幾個點子做了 Hack,一個是用 PHP 去爬 PTT 看板串接 Slack 做個爆掛通知,這是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想做了,只是我發現繼續做下去就很像鄉民晚報了;另一個是之前同事的一個想法,把 APP 改成用 Responsive Web 目的是幫他趕快找到心儀的對象。
 
在做這兩件事情的時候,讓我更不得不去想一個兩三人的新創公司,到底該做什麼主題好呢?做什麼主題會有機會呢?什麼主題是值得投入自己兩年三年的時間去做的呢?如果讀者你也有機會加入這樣超級新的新創公司或者要當老闆不妨參考看看。

1. 擁抱新的東西與觀念。


如果還不知道要做什麼,可以去學習或試用最新的科技或商業模式。新科技和商業模式其實都是工具,他們比舊有的工具會更有效率。尋找看看你擅長的領域,這些新科技或商業模式有沒有派上用場的地方,如果能派得上用場,而且新的解法比原本的模式有更好的效益,而且沒有人做過,恭喜你,趕快去做吧!

2. 不要一開始做太大的東西,2 ~ 3 個人左右花幾個月時間做得出來的東西,這才是大小剛好的想法。


為了符合這一項,你必須要砍掉產品多餘的部分,只留下核心。趕快做好最小的產品丟到市場上,觀察使用者的使用,蒐集使用者的意見,持續改進你的產品,直到使用者買單。

3. 做新的東西。


所謂新的東西,有可能是從來不存在世界上的東西,或者類似的東西或服務已經有了,但是你融入新的做法,讓商業模式更容易規模化。

4. 熟悉與不熟悉的領域。


做熟悉的領域可以節省比較多的時間,也比較知道那裏是地雷,缺點是容易深陷舊思維裡面無法跳脫框架,於是做不出新的東西。也有可能過去認為的地雷其實不是地雷,但是你就是被舊思維限制住了。

做不熟悉的領域很多都要學要實驗要嘗試,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因為不知道哪裡是地雷,所以都很勇敢,大不了踩到地雷爆炸了,早點收收換下一個主題不會賠太多。

5. 做朋友可以幫助你的事情。


朋友能夠提供寶貴的經驗,即使是陌生的市場,如果有個朋友可以當個顧問,可以避免走很多冤枉路。如果能夠異業結盟做出雙贏局面,那就更好了。

6. 幫助別人,讓社會更好。


一個產品的價值在於解決的問題有多少價值,當這個產品解決的問題有價值,自然就會有人用。

當我們缺錢的時候,自然會陷入會計的精算,斤斤計較。這樣的方式結果就是無法解決任何問題帶來價值,唯一能做的就是成本上的精簡。如果是一個新產品,你會得到成本太高無法進行的結果。我們如果確保我們投入的資源不高於要解決的問題的價值,這樣就不會虧損太嚴重。

解決問題的本身是在幫助別人,當大家的問題都漸漸被解決了,社會也就變好了。



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希望大家包含我們自己都能早點找到目標與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